当磨憨边境教室亮起,傣族孩童以山竹燃亮第一盏灯;当建水刻刀镌刻紫陶,中国非遗传承人的掌纹在陶胚上交叠;当沧源佤寨炊烟燃起,云师青年同边疆少年共唱《义勇军进行曲》……2025年夏日,边疆路上,山河课堂在召唤,6000余名云师青年将足迹刻进云岭,用脚步丈量大地,在祖国西南边疆书写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青春答卷。
重走联大路:红色基因熔铸共同体根基

在西南联大建校87周年之际,我校传媒学院“重走联大路 续写强国梦”实践团联合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8所知名高校新闻传播院校师生和全国主流媒体记者,从昆明至红河,沿着当年联大师生足迹,以年轻态、轻量化的融媒形式记录当下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国家战略和地方工作实践,续写联大师生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
深耕乡土:青春智慧激活边疆发展动能
外国语学院“追梦赤子心 春城爱国情”爱心树义教团深入红河金平、昆明万溪冲社区、毓和社区、谊康社区开展支教活动,围绕“外语添翼逐梦金平”“英模精神和英语实践”“民族文化和外语启蒙”等主题,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暑期素质教育,助力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培育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管理学院足迹遍布帕秋村、龙乃村、帕良村等地,调研当地“产业兴边”与“社区治理”的结合情况。通过实地走访、数据建模与案例剖析,团队深入探索“产业赋能+社区自治+企业联动”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一方面,挖掘当地特色种养殖、民族手工艺等资源,协助构建标准化产业链;另一方面,推动建立村民议事会、合作社等自治组织,激发内生动力。
文化交融:石榴籽抱紧的青春实践
华文学院“山海为邻,华青新声”青年先锋队深入玉溪窑遗址、“青釉染青花”交互体验区等地开展实践。中外青年在拓印技艺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宣纸拓印、墨色晕染的传统工序,让沉睡亿万年的海洋生灵在指尖重生,在深刻体悟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信息学院以“教育下沉、科技赋能、文化铸魂”为核心导向,响应国家“科教兴国”与“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促进边疆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破解乡村文化传承弱化与暑期“看护难”问题,团队在镇雄县开展“编程+非遗”活化乡村文脉活动,走访非遗传承人,记录苗绣纹样、端公戏流程等一手资源,通过“三阶编程教学”引导青少年参与文化创作。
青春宣言:边疆沃土育时代新人
边疆支教,播撒爱与希望的种子。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播爱公益支教团成立至今连续十五年开展暑期公益支教活动,践行“播爱彩云之南 释放青春正能量”的团队宗旨,充分发挥高校师范生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腾冲、富宁、广南、磨憨……各支教点绽放出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之花,为省内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乡镇小学生带去拓展知识的常规课堂和拓宽视野的特色“第二课堂”。
体育学院志愿者们结合个人体育专项特长,寓教于乐,让边疆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感受体育的魅力。他们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巩固拓展“教联体“平台功能,推动更多优质体育资源下沉乡村、服务基层,让体育的阳光普照更多孩子,让同学们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青春之约永不散场!这个夏天,云师青年以万余小时的不懈付出,丈量边疆的寸寸土地。他们的脚步,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前行,更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融入每一次实践之中。这是一场生动的思政大课,是云师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国家使命、促进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
青春原声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沿着当年联大的师生足迹,用当代传媒人的笔墨与镜头,再现教育救国的峥嵘岁月与薪火相传的时代风貌。”
——传媒学院柳盈莹老师
“踏上边疆土地,才真正懂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背后,是前辈扎根边陲、教育救国的赤诚初心。”
——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朱福满
“美术与心理的交融,仿佛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打开了一扇窗,让阳光照进隐秘的角落,与真实的自己温柔相拥。”
——艺术学院美术学师范生付曼瑜
“原来教育不必是填满容器,而是点燃火种。学生们的作品,或许会在某个瞬间,让他们想起今天曾自由地创造过美,我们一起收获了惊喜。”
——数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生赵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