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云师青年奔赴迪庆、磨憨、宜良等边疆村寨,以教育之火点燃童心梦想,以青春之行赋能乡村振兴。他们用课堂连接城市与乡野,用科技助力教育发展,在红土高原上书写新时代师范生的使命担当,为教育强国战略注入青春动能。
【十五年薪火:播爱支教润泽边疆童梦】
云南师范大学播爱公益支教团坚守十五载,今年再度深入磨憨、富宁、广南、腾冲四地,用爱播撒教育的种子。团队采用“线上+线下”双线支教的模式,常规课堂巩固教学根基,助力乡村儿童夯实学业基础。此外,团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拓展视野的能效,发挥“师范生+专业”的优势,引进艺术启蒙、科学实验、心理健康等特色课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全面发展。
【文化助教行:七彩假期共筑青春一夏】
文学院“追夏逐梦”基层服务实践团,以“心中有绿,脚下留青”为主题开展假期小课堂支教助教实践活动。前期培训,团队采用“分组教学”“赏识教育”等教学方法,从学情适配策略到应急协作流程全方位赋能,为支教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支教过程中,团队围绕“作业辅导+特色活动”推进教学,通过破冰游戏辅导、柑橘特色活动、情绪管理教学、二十四节气实践等,陪伴社区儿童度过七彩假期。
【美育润心灵:五育并举守护心理健康】
教育学部“翻云山”团队聚焦“美育实践”与“心理健康团辅”两大核心模块,为大理州经济开发区满江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学生量身打造了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课程涵盖扎染、甲马纹样、科学实验等20多门特色内容。期间,志愿者们既通过党的民族政策儿童化宣讲课程,让学生在共读民族绘本、分享民族文化中厚植红色基因,又以非遗传承为重点,开设扎染制作、甲马纹样设计、立体窗花、纸编鱼、拓印画、活字印刷、瓦猫手偶等课程,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创新思维相结合,焕活乡土文化内生力。同时,团队围绕“五育并举”,通过“民族团结”主题班会、跨学科智育课程、民族体育游戏、美育创作及劳动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面向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开展线下心理团辅、家长亲子关系讲座等,构建“三位一体”关爱支持体系。
【化说生活趣:化学科普铸魂赋能育人】
化学化工学院“化智兴村·学光照路”团队秉承着“铸魂、赋能、育人”理念,将化学专业知识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在助力乡村发展的同时,为青少年筑牢精神之基、赋予成长之能、培育时代新人。团队深入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通过“红色印记”课程,将革命文物保护的化学原理融入宣讲,让学生在探索“文物除锈”“纸张修复”等科学问题中感悟历史,激发守护红色记忆的责任感。此外,团队还开设“化说生活”“化育民生”系列课程,涵盖衣食住行、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四大领域,通过生动案例揭示生活中的化学奥秘,以专业所学为笔墨,与学生们共同书写了一段动人的篇章。
【推普助振兴:语言为介构建心灵桥梁】
传媒学院“红色经典润边疆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团队前往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开展了为期8天的推普活动。志愿者们来到南山幸福社区儿童之家,开展普通话正音和普通话诵读教学活动。团队针对当地方言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小课分组模式,引导孩子们练习正确发音,训练孩子们的即兴表达。在课堂中,小朋友们也纷纷说出自己的梦想,他们以普通话为媒介,将一个个梦想传出大山,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启蒙家国情:同青少年讲好中国故事】
华文学院“山海为邻,华青新声”青年先锋队在玉溪与香格里拉两地同步开展“七彩假期·雏鸟成长”夏令营实践。在聂耳故乡通过“趣味语文”“趣味英语”等基础课程和“口才普通话”彩虹心桥”等自编课程,引导孩子们用童声童语讲述“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团队组织“我是高原小诗人”“我为家乡代言”“小小口才主持人”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表演中以“小诗句”表达“大情感”、以“小声音”传递“大美丽”、以“小尝试”激发“大自信”。团队累计开设绘画手工、舞蹈音乐、安全教育和性教育等特色课辅活动80余场,关爱困境儿童33名,惠及社区儿童380余人,在社会实践课堂中涵养家国情怀,在躬身实践中展现青春担当。
云师青年以教育报国之志,将论文书写在乡土大地上。青年们的实践不仅为乡村孩子带去知识与希望,更在基层淬炼中成长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时代新人。这场跨越山海的青春征程,正是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云师青年贡献的生动注脚。
【青春原声】
“在一次次教学中,我逐渐看到了教育的意义——教育的力量在于连接,每一次真诚的付出都在照亮彼此的人生。”
——播爱支教团
学生张茜
愿这些边疆的“小树苗”能沐浴更多知识的阳光,而我也将怀揣这份初心与温暖,继续在教育与奉献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因为我知道,每一颗被点亮的童心,都是边境线上不灭的星光,终将汇聚成照亮未来的璀璨星河。
——播爱支教团
学生吴建旺
这份在平凡日常中触摸到的生命温度,让我对“教育”二字有了更深的体悟。它并非总是宏大叙事,更多时候,是于细微处点燃火种,连接过去与未来。当我们的脚步踏入聂耳故居,聂耳故居的阳光斜斜地落在泛黄的乐谱上,那些跳动的音符突然有了重量。
——“山海为邻,华青新声”青年先锋队
学生张芮
这场双向奔赴的实践告诉我们:当大学智慧牵手乡村需求,教育就能在泥土里开出花,文化也能在童心里结出果。
——“追夏逐梦”基层服务实践团
学生谷金
这次活动,让我深知科普的意义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点燃兴趣的火种。我们用化学为传统文化解码,也借传统文化让化学变得可亲可感。看着学生们从“被动听”到“主动问”,我愈发坚定:未来要继续当好“桥梁”,让更多孩子在传统与科学的交融里,收获探索的快乐,让古老智慧与现代知识,在青春的求知路上,碰撞出更耀眼的光。
——“化智兴村·学光照路”团
学生马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