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资讯·青春风采

首页 / 团学资讯·青春风采 / 正文

思政实践课(三)|青春守护文化根脉 同心传承中华瑰宝——云南师范大学“文脉薪传”中华文脉传承实践行动纪实

发布日期:2025-10-11

云南师范大学多支实践团队循着云南文化的脉络,深入矿山、村寨、田间、工坊,以青春之力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活力,以实践之行筑牢文化传承的根基,在“行走的思政课”中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青春答卷。

探“天南铜都”:解开东川铜矿文化密码

“铜韵传承”实践团循着“滇铜京运”的古道足迹,走进东川铜文化博物馆、古矿洞遗址与斑铜非遗工坊,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溯源之旅。团队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考证,厘清东川铜矿的辉煌脉络。在非遗传承现场,队员们细致记录“爆火硐”“羊蹄钎”凿眼等古法采矿技艺,紧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斑铜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针对资源枯竭后的文化保护困境,提出“古矿洞遗址数字化保护”“斑铜技艺进校园”等建议,让千年铜文化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品“洋芋芬芳”:挖掘会泽洋芋富民价值

“洋芋文化探源”实践团走进曲靖市会泽县,从种植历史、饮食文化、产业发展三个维度,解锁洋芋背后的文化密码。团队发现,会泽洋芋种植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如今已形成20万亩脱毒种薯基地、年产鲜薯超百万吨的规模,“会泽大洋芋”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实践中,队员们重点走访“洋芋西施”张建兰的特色店铺,记录其从3000元起家到全国50余家分店的创业故事,针对洋芋产业“鲜薯低价外销”“文创开发不足”等问题,建议打造“会泽炸洋芋”集体商标、开发洋芋主题文创产品等,让小洋芋撑起文化富民大产业。



绘“彝乡风情”:捕捉彝族文化传承微光

“彝韵传承”实践团深入九乡彝族村寨、彝学研究会与非遗工坊,从语言、服饰、节庆、技艺等维度,梳理彝族文化的传承现状,守护即将消逝的文化微光。在语言传承方面,团队发现宜良彝语存在城乡差异与代际断层,年轻一代彝语能力退化,部分小支系彝语面临消失风险,团队建议将彝族文化纳入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数字资源库,让古老彝乡文脉永续传承。

行“古韵传承”:激活古物文化的红色记忆

“古韵守护”8名成员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镇,开展以文物保护与红色记忆传承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团队锚定文化遗产守护使命,深入开展核心文物保护行动,对景真八角亭等重点文物进行实地保护实践。此外,团队还走进乌龟山战斗纪念碑,完成参观学习与环境清扫工作,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为深挖文化价值,团队通过实地调查、文献解读、资料查询等多元方式系统梳理遗产内涵,形成针对性的报告,并向勐遮镇党群组织专题汇报实践成果,同步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唤醒基层保护意识。

塑“陶韵流光”:探寻建水紫陶非遗传承

“陶火薪传”团成员到红河州建水县,开展紫陶非遗调查。团队首站走访碗窑村,了解紫陶从家庭作坊转向工厂生产,随后参观建水紫陶博物馆,系统学习紫陶历史与传统工艺。团队在木忠陶坊体验拉坯,观摩填泥,并采访了非遗传承人黄倩。最后团队开展调查紫陶街与古镇,发现了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创开发不足等问题,而传承人黄倩团队的“三维穿透”等传播策略,为传承破局提供了思路。

传“红色薪火”:助力富源红色文化弘扬

“青衿逐梦团”赴曲靖市富源县旧城山红色文化博物馆开展实践服务。团队先与馆方对接,摸清馆藏、运营现状及传播需求等,随后分工梳理史料、规划宣传方案。实践中,队员协助更换陈旧说明牌、拍摄展品与历史故事宣传短视频,并与馆方座谈,反馈展品说明、互动项目等问题,提出增设“红色研学体验区”等建议。

悟“非遗精髓”:探寻玉溪地域绵长根脉

青年先锋队赴玉溪开展非遗文化研学活动,在玉溪窑遗址,中外青年借助数字化展陈系统了解文物背景,沉浸式感受“以泥为纸、以笔为火”的匠心精神。在“青釉染青花”交互体验区,团队成员们通过智能触控与全息影像技术直观领略了玉溪青花“釉色如翠,纹饰似墨”的工艺精髓。在青花街非遗文化体验中心,中外青年在拓印技艺传承人三学的指导下亲身体验宣纸敷拓、墨色晕染等传统工序。在汇龙生态园中,中外青年共赏非遗花灯、体验扎染奥秘、研习藕粉传统制法,深刻体悟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云师青年的文脉传承探寻之路,既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也是一堂扎根红土高原的思政实践课。同学们用专业知识梳理文化脉络,用青春热情挖掘地域特色,用实际行动为文化保护与创新建言献策。未来,这群青年将继续以实践为笔、以热爱为墨,在云岭大地上书写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青春篇章,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青春原声

如今,东川滇铜工艺品已成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代表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欣赏,它不仅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铜韵传承”实践团

从日常的炸洋芋、洋芋粑粑,到节庆宴席,再到薯叶舞、洋芋山歌等民俗,已然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活符号。

——“洋芋文化探源”实践团

“拉坯如做人,心稳手才稳”。通过拉坯体验,我们深有感受。

——紫陶寻迹团

活动期间,团队通过讲解服务、史料挖掘、文化宣传等多样化形式,助力旧城山红色博物馆的红色文化传播工作,既为当地群众和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红色教育体验,也让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革命历史的认识,传承了红色精神。

——青衿逐梦团